9月28日晚,我们工作室如期举行了第一期“家长论坛”活动,第一阶段是集中课程分享,第二阶段是分组个别咨询。
我参加了“如何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这一话题。在座的家长都是九年级的,普遍反映了两个问题:1.到了九年级,孩子似乎还不在状态,不够紧张,那一种“铆足了劲儿往上冲”的样态还没有;做作业比较拖拉;时间没有充分利用。2.孩子不敢向老师问问题,主要是担心或被老师责怪,或觉得自己不够好影响自己在老师心中的分量,或是老师太凶,不如外面培训机构的老师来得亲切。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觉得首先要去思考,到底是谁拥有问题。孩子冲刺状态不足,更多的是家长的自我感觉而产生的焦虑,孩子本身也许没有这个问题或者不认为这是个问题。但是不敢向老师问问题,却不是家长的观察,而是在与孩子的对话过程中捕捉到的问题。相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更让我觉得局促不安。
很多老师一方面鼓励学生要多提问,可一方面是否真的接受学生的问题、尤其是问题学生的简单问题。愿望往往是美好的,可是正当还有一个班的课务、手头有一沓作业要改、有一个紧急事情要处理、有一份报表要完成……是否还有心情去解答问题?我们的回答是不是以下这些:
这道题不是课上刚刚讲过吗?——言下之意:你是开小差了还是听不懂
我现在正在忙,后面再说吧——言下之意:我很忙,别来烦我
中考不会考这种题,别做了——言下之意:问题没有价值
再加上我们的表情、我们的手势、我们的语气,是否可想而知,教师的脸庞是狰狞的还是可亲的?回过来,家长的第一个问题也不是跟教师全然无关吧,如果我们老师不是那么盲目用力,认为抓讲解抓批改的效果远远高于跟学生谈心的话,而是从容地跟学生聊一聊当前的学习目标,关心学生的长板短板等问题,更多的是传递一种关爱、接纳和鼓励,那么,第一个问题是不是也可以得到改善或解决呢?
跟家长有一个零距离的接触之后,也许我们才能发现,我们所做的事情距离家长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