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祖国,爱中华文化;爱家乡,爱龙城“非遗”。10月12日,“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 ‘龙泉印泥’”讲座在校报告厅举行,全体附中学子与部分校领导、教师共同聆听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印泥”区级传承人缪昶先生的精彩讲座。
知识百科——印泥知多少
讲座伊始,缪昶先生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印泥”的历史。原来,早在秦汉时期,印泥的前生——“封泥”就开始作为公文的密封工具开始使用了。从隋唐到元代,印泥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才演变成我们今天熟悉的模样。
常州名片——“龙泉印泥”
缪昶先生介绍,精美的印章,若没有质地细腻、厚重光洁的印泥,就不能充分显现其神韵。常州璟昌印社“龙泉印泥”始创于清康熙二十一年,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与福建八宝印社“石泉印泥”、杭州西泠印社“潜泉印泥”并称中国三大印泥瑰宝,享誉华夏书画界。制“龙泉印泥”的秘诀之一在于其专用油非常考究,除了要按比例混合外,还要经过六年日晒夜露,得天地之精华,最后回收的油要像饴糖一样稠密。苦心人,天不负。2017年“龙泉印泥”还被列为G20峰会国礼的指定印泥,成为了常州的一张魅力名片。
璟昌精品——藕丝印泥
活动现场,缪昶先生还让同学们与“龙泉印泥”中的精品藕丝印泥来了个亲密接触。藕丝印泥的独到之处在于以藕丝代替艾绒,做出来的印泥吸湿与保湿性能尤为突出。但要取这藕丝却颇费工夫。同学们纷纷拿起藕梗体验这抽丝的过程,藕梗上细密的凸起处增加了抽丝的难度,且细柔的藕丝一不小心就会被扯断。缪昶先生介绍,上百人工耗费三个月从万斤藕梗中抽取的藕丝,只能生产10盒左右的藕丝印泥,可见藕丝印泥是十分珍贵的。
这么珍贵的印泥到底有多神奇呢?两位同学上台,分别使用“龙泉印泥”与普通印泥进行盖章,将盖好章的纸张放入水中,观察变化。普通印泥盖的章几分钟后便有红色油花浮上水面,而用“龙泉印泥”所盖之章却无丝毫变化。
匠人寄语——热爱非遗
最后,缪昶先生呼吁大家走进非遗,热爱非遗,做一个有传统文化情怀的人,同时还希望大家能增强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践行精湛技艺背后的“工匠精神”。
本次讲座是学校“我为理想炼品质”爱国主义系列活动的重要一环,让常州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让莘莘学子领略家乡的文化之美,同时也让同学们深刻感受了“非遗”中包蕴的专注与精进,坚守与创新。
相信,这些向上、向美的种子一定能在附中学子心中生根,萌芽!
文:王道明、胡丹
摄影:李勇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