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我是七4班的薛畅。
什么是非遗?非遗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五)传统体育和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其中有一个大类就是民间文学类,包括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歌谣等等。
我们脚下这片土地,这座有着32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不仅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还孕育了许多人文精神,像大家所了解的孟姜女传说,董永传说,乾隆传说,常州宝卷,都是常州非遗的文化宝藏。其中,董永传说和孟姜女传说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董永传说讲的是董永因为没钱为父亲下葬而卖身,七仙女被他的善良感动下界与他结为夫妻的故事,用生动的口吻反映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艰辛,表现出董永的孝顺和劳动人民对美好新社会的无限向往。董永行孝故事起源于金坛直溪,虽然未被列进古代正史,但众多有关典籍中的史料记载翔实。人们通过世代口头相传这一方式,用地名和文化遗迹等多种形式,将故事中的情节固定了下来,这证明了董永故事具有的真实性特征;而这一传说,经过历代文学家的艺术加工,逐步演变成惊天动地的天上人间情缘,演绎为孝心感天、卖身织绢、下凡结缘、满工回家、天地同心等充满神奇色彩的生动情节,使其历经千年岁月而不衰,成为古代青年忠贞不渝的爱情的典范。金坛董永传说发祥地,被多家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和影响。各地相关专家学者接踵而至,来收集、挖掘素材、资料,惊叹于金坛的董永传说历经千年,其内容的传延却生生不息,实属罕见。
孟姜女传说在常州地区流传的主要篇目有:《孟姜女抛枣核》《蚊子不叮孟姜女》《太湖银鱼的来历》《天上也有不平事》《西仓桥的桥脚》等。这些传说故事把孟姜女与常州地区的风物——寺庙、桥、河、枣林、银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故事短小精悍,有的寥寥数语,但却有血有肉、见物见人、发人深思,生动地表现出广大民众对这位古代妇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怀念。如《西仓桥的桥脚》说的是孟姜女寻夫经过常州,住在城南清凉寺。这天早晨,她告别众僧,急忙赶路,一直向西。来到一条大河旁,河边许多匠人正在忙忙碌碌打桩造桥。可是,匠人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桥桩总是打不下去。孟姜女让大家歇手,先回去吃饭。尔后她坐在桥边吃干粮——红枣。她把所有的枣核都丢在桥桩处。她吃罢干粮,便站起身,继续西行赶路。匠人们吃过饭来到工地上,继续打桩。神奇的是,仅合力打几下,那桥桩便打好了。突然一个青年工匠看见了好几颗枣核,便叫道:“枣核,枣核!”与“早早合拢”的“早合”同音,意味着早早把桥造好。这时,大家恍然大悟,方知刚才那女人不是个普通人,是特地路过这里来点化的孟姜女。这座桥就是常州西仓桥。很显然,孟姜女在常州传说的内容,说的大都是孟姜女经过常州时,在古城常州发生的故事及所见所闻。这从基本内涵上看,具有独特的原创性。也真实反映了古代、近代常州的民俗、民生和地域风情,对我们了解、探寻古代、近代常州社会变迁和历史,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
民间文学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它的生存、传播和延续,靠的是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之间的口传心授,代表着百姓的“心声”。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门类中,民间文学不仅数量最为浩瀚宏富,而且也最为集中、最为直接地体现着民族精神或称作民族文化精神。所以,民间文学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什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中将其列在五个非遗门类之首的原因。
然而,当代社会,是一个物质的时代,通常一切事情都与物质挂钩,而民间文学(口头文学)又恰恰是一个最与物质无缘、最与金钱疏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没有世俗的“利益”和“政绩”可言,所以在非遗的保护中,常常处于不被重视的“弱势”的地位。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民间文学的价值,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投身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中去。祖国母亲刚刚度过了她的69岁生日,作为新时期的中华少年,了解和保护家乡的非遗就是热爱家乡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表现,就是家国情怀的体现。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让家乡非遗因我们的瞩目而愈加璀璨夺目,让爱国情怀因我们的行动而得以彰显,十月,与非遗有约,让我们一起做自豪的常州人,做自豪的中华少年!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