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古镇品古韵
同学们临枕河人家听撸声欸乃,访沈宅、叶圣陶纪念馆、王韬纪念馆感受先哲遗风,游江南文化园领略水乡服饰的多彩多姿,在万盛米行,酱园精酿中感受古风淳朴、古道热肠。
体验“非遗”悟非凡
下午的体验活动中,同学们近距离感受了“非遗”的魅力。古法称重、石墨磨米——从前的生活很慢,却能打磨心性;制明信片、跳连厢舞、做萝卜干——衣着、舞蹈、味道,时光的流逝反而让他们陈酿出属于水乡的“地道”。学一学,试一试,同学们亲身感悟“非遗”魅力,体会匠心“智”造。
古镇游,“非遗”行,把课程搬到校外,让学习走向生活,附中学子在游赏中品味,在体验中反思,在研学中成长!
(文:胡丹 摄影:李勇吉 王相怡 陈圣方 储伽舟 )
学生感悟:
烟雨江南,青砖黛瓦,小船摇过拱桥,带我们穿越时光,感受苏州古镇甪直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在甪直与“非遗”相约,制作水乡服饰明信片,感受着劳动妇女勤劳与美丽;学会磨米、称米,当了一回米商。甪直的萝卜干是色香味俱全;甪直的连厢舞是歌甜舞美。希望我们的保护,能留住这些“非遗”文化,使这青石板上的古镇,永远氤氲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且源远流长。
七(1)班 何沁颖
初中生活的第一次秋季社会实践活动,我们来到了甪直古镇。短短的一天里,我们体验了连厢舞、水乡服饰明星片制作、甪直萝卜干制作等。其中,连厢舞最令我难忘。只见老师身穿水乡服饰,舞动连厢,随着音乐节奏舞动身姿、敲出响声,热闹欢快。我也不禁跟着摇摆起来,十分有趣。看着连厢在我手中旋转,听着它击打发出的清脆声响,自豪感油然而生。连厢舞正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丽风采。如此具有魅力的“非遗”,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让它更加熠熠生辉呢?
七(3)班 杨语音
与“非遗”相约,一天的行程使我们收获满满,受益匪浅。我们拜访了充满文化气息的叶圣陶纪念馆,了解了叶老各个时期的事迹;参观了气派而秀美的古城宅子,感慨这里真是人文荟萃;还体验了古法称重,石磨磨米,亲手制作了水乡妇女服饰明信片,学会了甪直连厢舞!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非遗”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华文化的美丽。
七(4)班 王羿璇
小桥流水,“非遗”之行
秋色的落叶堆积了好几层,而我们踏着青春走过。天气微凉,时不时还有小雨飘落,诗情画意正当时,一切的一切映衬着我们的行程——苏州甪直古镇之行。
古镇平桥小溪,宁静致远。顺着一条条羊肠小道,各处的名人故里,令人肃然起敬。走进叶圣陶纪念馆,脑子里便浮现出这位大作家的点点笔墨,他的教育理念更是被世人所铭记。坐落于古镇的萧宅和沈宅古色古香,这些亭台楼阁,纪念了萧冰黎与沈柏寒所作的贡献。欣赏王韬纪念馆,我们又了解了一位有着铮铮铁骨的思想家。他们的有所作为,为我们的美好生活,铺下了光明灿烂的一条路。
下午各色各样的活动,丰富而精彩。甪直连厢舞、水乡服饰明信片、石墨磨米、甪直萝卜干等,我们都玩得不亦乐乎。连厢舞有韵律,富有节奏感,舞姿优美且简单易学。“脚抬高一点,手要反着拿。”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一个个都跳得有模有样、生动活泼,能列入“非遗”,走出国门,连厢舞当真实至名归。明信片的制作,真是充满了欢声笑语。真正的服饰是清新自然,别有一番古韵的。在我们笔下,还真临摹不出那份逼真,这就成了相互打趣的玩意儿,给她添个手饰,衣服上画点花纹,都是好的。可以说这上面不仅有服饰和文化,还有我们的欢闹时光。石墨磨米及萝卜干的制作观察,无一不体现劳动人民的辛勤付出。这些活动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这些表演和技艺深入人心,这些艺术给我们的价值无法估量,人们确实要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古迹和文化给人的影响与感触固然深远,但我们的行程还是因同学的参与而妙趣横生。一路上的白墙黑瓦,留下了我们青春欢畅的时光;一段美妙的旅行,在青春飞扬的时节共享。
七(2)班 耿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