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团队工作>>升旗仪式>>文章内容
遇见留青竹刻,传承工匠精神
发布时间:2019-10-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配置员

 

留青竹刻又称“平雕”“皮雕”。它是留用竹子表面一层竹青雕刻图案,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竹青下面的竹肌,让整个雕刻图形产生图底变化的竹刻艺术。好的留青竹刻作品温润如玉,色泽近似琥珀,同时图案部分清晰突出。雕刻大师们通过对竹皮的全留、多留、少留,可以雕刻出深、浅、浓、淡的变化,犹如在纸上作画,有水墨之分五色的韵味。而好的竹刻作品必须要依托深厚的学养和精益求精的品质才能制成。为什么那么多能工巧匠要选择在竹子上刻而非在其他树木上刻呢?

u=1493164374,3796697440&fm=173&s=4841AA44D45C277E0FC224AA0300E011&w=640&h=909&img.JPG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我国竹刻起源很早,竹刻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之前,《礼记》中就已经记载到:秦汉前的士大夫们在典礼的仪式上就要使用竹制品,这类竹制品具有很强的文饰作用,而竹刻制品除了纯作为欣赏之外,有很多作品都与文人墨客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比如扇骨、笔筒、对联等。可见,竹刻的传承与发展与中国文人历来爱竹是密不可分的。

是啊,竹子因其节实竿挺,虚中洁外,筠色润贞,四季长青,所以自古以来被视作祥瑞之物,为人们所喜爱,几千年来一直是文人墨客歌咏和描绘的对象,从《诗经》《离骚》到绘画中的“四君子”“岁寒三友”,竹子都是朴素而气质高尚的象征。《幼学琼林》说:“竹称君子”。所谓“高风亮节”是人格的修养直接取法乎竹的证明。因此我国历史上有特别多爱竹成癖的古人,魏晋有“竹林七贤”,唐代有“竹溪六逸”,王维有“竹里馆”,苏东坡则宣称:“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文与可的《竹颂》中提到“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正是竹的文化因子代代相传,才使得留青竹刻的传承在工艺美术的价值之上更平添了深远的文化意蕴!

今时今日,我们保护和传承“留青竹刻”,更要在赏鉴竹刻作品的同时学习和体会竹子和竹刻的精神,并加以弘扬。

期中考试即将来临,学习竹的精神,就要学习它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不畏挑战和挫折,心理上合理定位,做好调适。考试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同学们查漏补缺,发现自己在学习目的、态度、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自己下一阶段有针对性地改进提供依据,我们要高度重视,拥抱每一次挑战。

IMG_6821.jpg

我们还要学习竹刻的精神——唯有多读书方能提升学养,唯有勤练习方能精进技能,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学生,我们就要把书读通读懂,还要重视基础知识点和基本技能的记忆、积累、训练。同时还应该将课外拓展中学到的内容与课内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对于错题我们要认真梳理,避免错漏,默写、计算和拼写之类的错误要通过反复练习提高熟练度,确保不出错。

在本月“我的家乡有非遗”主题系列升旗仪式中,在学校举行的非遗文化讲座和体验活动中,我们了解了龙城非遗瑰宝,经受了爱家乡爱祖国的精神洗礼,我们更要明确,对于青少年学子而言,好好读书就是爱国,增长才干才能报国,就让我们磨砺品质,精进学业,借助迎接期中考试的契机,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更好的紫荆少年!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