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成镂出乾坤,满园春色呈缤纷。金坛刻纸的画卷在诗句中缓缓展开。请诸位跟随我的脚步,推开金坛刻纸的老旧木门,一观其后的洞天景象。
早在明清时期,金坛刻纸便已广泛流传。它因民风民俗而生而用,昔日每逢佳节,家家户户张贴门笺,与春联交相辉映,满门红色,满堂喜气。
现如今,历经多年的发展传承,在老匠人的不懈努力中,旧时的技法已不断创新,器具题材愈加多样,先后涌现出数位声名远扬的新老传人,数以千计的作品被多家美术馆收藏,甚至远渡重洋,受到世界各地人民的青睐,名扬四海。其中,刻纸艺术家朱晓坤、殷卓宁、孙荣才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由金坛民间刻纸艺术家历时四年创作的大型刻纸“姊妹”巨作《中华魂•奥运梦》和《从雅典到北京》还分别被北京奥组委和国家博物馆作为永久性收藏。
刻纸与剪纸虽只有一字之差,却大不相同。传统的剪纸纯用剪刀,无法剪出大幅作品。但刻纸依靠刻刀,不仅能刻出掌上小品,更能刻出鸿篇巨制。金坛刻纸吸收版画、国画、装饰画等艺术的特点,集各家之长,并结合自身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语言讲究线条的有曲有直,既有锐度,又有深度,因此,与北方刻纸相较而言,金坛刻纸显得更为丰富多彩又清丽秀美。据言,金坛刻纸可分为两大流派。以朱晓坤为代表的传统刻纸,风格古朴典雅,花样奇巧繁多。而另外一方,则是以周蕴华、杨兆群等为代表的现代刻纸,他们借鉴西北的剪纸风格特点,融入绘画、装饰技艺,风格清新隽永,散发出强烈的时代气息。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与用剪刀剪出来的剪纸不同,刻纸艺术始终摒弃平淡无奇,它要求丰富的想象力和宏伟的创作激情。
金坛刻纸是中国民众聪明才智的具体体现,它为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加强海内外文化交流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国庆假期刚刚结束,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金坛刻纸的无限魅力也让我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多了一种认识,对祖国多了一份自豪与崇敬。希望无论何时,这份爱国之情都能被我们深深镌刻在心间,成为最特殊,也最深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