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九(5)班的胡欣煜。我今天讲话的主题是“匠心独运雕锦绣,世代相传续华章”。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在我的家乡常州,运河沿岸,蕴藏着一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非遗技艺,是匠人心血的结晶。它穿越时空,闪耀着璀璨的光芒,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传承。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慢下来,感受这份来自古老岁月的温度。
常州梳篦历史悠久,始于隋唐,盛于明清。在漫长的岁月中,它历经了无数工匠的精心雕琢与传承,成为常州的一张独特名片。
常州梳篦以严格的选材、独特的工艺、精良的制作,独占鳌头。每一把梳篦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无论是梳齿的整齐细密,还是篦梁上的精美雕刻,都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水平。从原料的挑选到成品的完成,需要经过28道复杂的工序。一根根梳齿里,雕刻着古往今来的礼仪文明;小小的木梳里,蕴藏着匠人真挚含蓄的东方情意。
在暑期的“行走课堂”活动中,我们走进青果巷,探寻梳篦奥秘,传承非遗文化,与常州梳篦传承人邢粮,共品梳篦之韵。
邢爷爷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梳篦的历史渊源,功能作用以及制作工序,在这古老技艺中内嵌着悠久的文化故事。在邢爷爷的指导下,我们亲手体验了开齿、撞齿、剔齿刮头、砂面、打磨等制作工序。
但最为讲究的还是雕描刻嵌,以木为纸在其上描绘出精美画卷。方寸之间,雕花刻凤,勾勒描绘世间万物,屏息凝神间,成就“宫梳名篦”的美誉。
邢爷爷寄语当代青少年,要将梳篦文化走进校园,走进社区,既让大家了解常州的非遗文化,又为梳篦行业增添“新鲜血液”。
篦箕巷的篦梁灯火,藏着常州城古老的繁华。古运河穿境,水波粼粼,映照着常州的钟灵毓秀。千百年来,运河将精致的梳篦送至千门万户。常州梳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古代,梳篦不仅是梳理头发的工具,还被赋予了多种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吉祥、美好、幸福,常被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同时,梳篦也与常州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兴衰变迁。
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传承在技更在人。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相融,让更多非遗文化可触摸,可感知,让古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古韵悠悠,非遗文化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与民族的智慧。非遗之美,在于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在于它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在时代的变迁中,它们不仅没有消逝,反而以更加多元的形式续写着新的篇章,世代相传。让我们一同守护这份文化遗产,让古韵今风共舞,让文化之树常青,让民族之魂永驻,扬文化自信之帆,助中华强国之梦!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