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八(4)班的肖婷元。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纵观风云变幻,坚守科学初心”。
竺可桢先生是中国现代气象学的奠基人,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是我国伟大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被誉为中国“问天”第一人。他以卓越的科学成就和崇高的精神品格,在中国近代科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中国的气候、地理以及自然科学等都有深刻的研究。
杭州初雪飘落的一个清晨,1936年的曙光还未完全撕开夜幕,浙大校长竺可桢已经跑完十圈操场。他停下脚步,从中山装右口袋取出钢笔,左口袋摸出温度计,在随身携带的观测簿上工整写下:"12月17日,晨六时,气温零下2.5度。"这个动作,他重复了整整38年,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他的中山装口袋永远放着温度计。每天八次记录数据,精确到0.1℃的温度波动。有人说这是小题大做,他却说:“科学容不得‘差不多’,0.1度的误差,可能就是江南梅雨与北方旱灾的区别。”这温度计不仅是工具,更是科学家的良知——当有人篡改数据迎合政策时,他拍案而起:"记载事实的纸片,比黄金更珍贵!"
1974年2月6日,病榻上的竺可桢用颤抖的手记下最后的气象数据。次日,他永远地离开了。竺可桢用38年光阴在观测簿上写下1200万字,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正在云端重生:现代气候模型每天处理300TB数据,精准度却依然建立在当年那些工整的手写记录之上。
同学们,我们对手机里的天气APP每秒更新百万次数据习以为常。但可曾想过,这些跳动的数字里流淌着怎样的精神血脉?为短视频停留的三小时转瞬即逝,你是否愿意为某个知识难点专注三十分钟?
此刻,站在这里,我满心感慨。我们正置身于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科技浪潮汹涌澎湃,新的理念与技术如走马灯般快速更迭,令人目不暇接。在这样的时代洪流中,我们该如何自处?又该秉持怎样的精神奋勇向前?竺可桢先生给了我们答案:“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这句话,如同一盏明灯,穿透岁月的迷雾,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身为新时代青年,传承竺可桢先生的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同学们,只要我们像竺可桢先生那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诱惑面前不动摇,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在未来为我国的科技进步添砖加瓦,为建设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以科学为帆,以初心为桨,驶向辉煌的明天!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