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网登录 校长信箱
您好,超级管理员! 进入后台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团队工作>>升旗仪式>>文章内容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第六周 升旗仪式 发言稿
发布时间:2025-03-17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张瑶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八(3)中队查奕丞。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执科技初心,燃青春之火

站在这里,我心中涌动着对一位科学家的敬意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他的故事,不仅关乎技术的突破,更是一场关于信念与使命的漫长跋涉。

常州是新能源之都,每当看到路上绿牌电动汽车安静驶过,我总会想起一个问题:这些改变我们生活的技术背后,究竟凝聚了多少人的执着?孙逢春院士用三十年光阴给出了答案——从实验室的冷板凳到国际竞争的聚光灯下,他用每一步脚印丈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之路。

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纯电动大巴载着各国运动员穿梭于奥运村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车的电池曾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中“沉睡”。孙逢春带领团队在试验场连续奋战72小时,风雪裹挟着他们的身影,指尖冻得通红却仍紧握工具拆解电池。他说:“技术问题不会因为天气冷就消失,我们必须用科学的热忱融化这些坚冰。”

2020年,一场电池自燃事件让整个行业陷入信任危机。当舆论质疑声四起时,孙逢春却选择直面问题,提出“全生命周期安全监测”理念。他说:“安全不是广告词,而是藏在每颗螺丝的扭矩里,刻在每行数据的真实里。”他主导建立的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平台,像一双无形的手,默默守护着数百万辆车的每一次启停。

2023年,面对欧盟的反补贴调查,孙逢春院士的回应掷地有声:“我们的底气,是创新链上每个齿轮都自主咬合。”他推动的“车”协同技术,让中国标准成为国际参考;他设计的“光储充一体化”模式,正在将高速公路服务区变成零碳能源枢纽。

同学们,当我们惊叹于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技术奇迹时,或许更应思考:这份便捷背后,是多少次实验失败后的重振旗鼓?当中国车企在国际榜单上名列前茅时,你是否听到了实验室里仪器的嗡鸣与键盘的敲击声交织成的奋斗乐章?孙逢春院士用三十年告诉我们:创新的本质,是把不可能分解为无数次再试一次的坚持与勇气。

当我们抱怨物理公式枯燥时,不妨想想那些在零下20摄氏度调试电池的双手;当我们绞尽脑汁解开数学题想要放弃,不妨回忆那些用72小时攻克难题的身影。科技强国的梦想,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靠每一份执着的坚守、每一次勇敢的尝试、每一滴辛勤的汗水浇灌而成的。它藏在每一本被翻旧的课本里,每一份反复修改的实验报告里,每一次跌倒后咬牙站起的倔强里。

此刻,我们手中的笔尖或许还显稚嫩,但终有一天,这些笔尖将饱蘸智慧与汗水,书写出中国科技创新的辉煌篇章!让我们以好奇心为火种,以坚持为燃料,在新能源革命的浪潮中,不仅要做见证者,更要成为参与者——因为今天教室里的每一个我们,都是明日创新的火种!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IMG_20250317_085145.jpg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