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八(2)中队的蒋昆岂。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江河铭智慧,青春续华章”今天,我们的目光聚焦在一位将一生都献给祖国江河的伟大科学家——张光斗院士身上。
1900公里的长江江苏段,至今保留着江苏籍院士张光斗的测量标记。他曾说:“水利工程师是在修复地球的血管。”当我们拧紧漏水的水龙头时,指尖触碰的不仅是金属阀门,更是前辈科学家用毕生心血浇筑的文明齿轮。
在风雨如晦的年代,旧中国积贫积弱,百姓饱受水患之苦。年轻的张光斗,怀揣着科技救国的梦想,背井离乡,远渡重洋去学习先进的水利知识。这位喝着太湖水长大的科学家,在剑桥求学时总把怀表浸在实验室水槽:“听到水流声,就像听到无锡老宅后的运河在说话。”1937年,他放弃康河柔波,带着两箱水文资料逆着日军炮火返回祖国。这,就是科学家精神中最质朴、最炽热的爱国情怀,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不计个人得失,毅然前行。
投身水利建设后,张光斗面对的是超乎想象的艰难。但他没有丝毫退缩,每一项工程都是一场与大自然的较量。他深知,稍有差池,便可能危及无数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无论面对怎样复杂的状况,他始终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数据、每一个设计方案。这种严谨务实的作风,是科学家精神的基石,它让科学研究经得起时间与实践的检验,保障着每一项伟大工程的顺利推进。
水利工程的建设,从来不是墨守成规就能完成的。在三门峡、葛洲坝、三峡等水利工程中,张光斗不断挑战传统,突破技术瓶颈。他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凭借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无畏的勇气,提出许多大胆而又科学的设想,解决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级难题。正是这种创新精神,让我国水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张光斗院士桃李满天下,他深知,祖国水利事业的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才的接续奋斗。他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培养出大批优秀水利专家。他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为我国水利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科学家精神得以传承和发扬。
真正的科学家精神,不是要成为劈开江河的利斧,而是要化作润泽万物的水滴。我们要在学习中培养爱国情怀,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勇于探索未知,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更要学会分享与奉献,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共同进步。
长江后浪推前浪,此刻正是弄潮时!让我们以张光斗院士为航标,让江苏大地孕育的治水智慧在我们手中焕发新生——这,才是对“世界水日”最深刻的致敬,对科学家精神最炽热的传承!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