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创新之火,照亮未来”。本月,我们在“弘扬科学家精神”主题升旗仪式中,仰望那些将生命熔铸成真理火种的先驱者们。他们让科学精神的火炬永远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一批批青年科学家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开拓创新的智慧,为国家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量子科技的星辰大海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陆朝阳教授的名字熠熠生辉。年仅30岁时,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世界首台“光量子计算原型机”使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他说:“科学没有捷径,唯有把冷板凳坐热。”这份执着,让中国在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无人区”插上了红旗。
在航天事业的征途上,“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最年轻的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平均年龄仅33岁的哈工大青年团队,用三年时间攻克月壤采样封装技术,让中国首次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他们的青春,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上留下了“中国印记”。
在生命科学领域的攀登中,出生于江苏淮安的杰出青年科学家邵峰长期致力于病原菌感染和宿主免疫防御的研究,成为中国最年轻的院士之一。他带领团队取得的重要发现,为感染、炎症和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对生物领域做出了重大突出贡献。
这些青年科学家的成就背后,是共通的精神品质。
一是“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科学研究中,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邵峰曾说:“做科研就是要敢于进入无人区。”他选择研究细胞焦亡这一冷门但极其重要的领域,最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又如仿生机器人专家王兴兴,在质疑声中坚持研发四足机器人,让中国智造的“机器狗”跑出了世界速度。正是他们这种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让中国科学家在全球舞台上赢得了尊重。
二是“十年磨一剑”的坚守。在研制“九章”时,团队经历数百次失败,最终用20个光子打破谷歌“量子霸权”。又如北斗导航系统核心研发成员徐颖,28岁参与北斗建设,用十几年青春见证北斗全球组网。她曾说:“科学家要像北斗卫星一样,经得起寂寞,扛得住压力。”
三是“家国情怀”的担当。面对国外优越的物质和科研环境,陆朝阳和邵峰都坚定回国。邵峰说:“量子科技是战略领域,祖国更需要我们这代人奋斗。”如他们一样,许多青年科学家选择扎根祖国,他们用行动证明了: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他们不仅是实验室里的追梦人,更是民族复兴路上的领跑者。
同学们,创新不是遥不可及的词汇,而是每个普通人可以通过努力触摸的星辰。无论是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发明,创新精神同样闪光。我们这一代青少年肩负着“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应以青年科学家为榜样,以好奇之心探索未知,以坚韧之志攻克难关,以奉献之情回报祖国,让创新之火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